唐玉华
金湖县老科协;邮编:211600
鱼种投放可在冬、春两季进行,但以冬季投放为佳,“冬至”至“立春”之间是鱼种放养的最佳季节。因为这段时间天气柔和水温较低,水质稳定,鱼的活动能力弱,鱼种体质坚实,鳞片紧密,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不易受伤,放养成活率高。养殖实践证明,选择冬放鱼种,有利于及早适应环境,有利于开春后迅速生长,有利于提高养殖产量。金湖县老科协唐玉华提醒鱼类养殖者及时抓好冬季鱼种放养的各项工作。
一、池塘修整
利用冬闲时节,对池塘进行修整。方法是排干池水,清除过多淤泥,铲除池边杂草,疏通进排水渠,加高加固池埂,冻晒20~30天, 以疏松土壤表层,改善通气条件,加速底质有机物质的转化。
二、清塘施肥
使用生石灰清塘,干塘法用量为100千克/亩左右、带水法用量为150千克/亩左右,方法是加水化浆后全池泼洒,以杀灭病原体和野杂鱼。清塘5~7天后投施发酵过的畜禽粪肥,以鸡粪为佳,老塘口施肥量为300~500千克/亩、新塘口施肥量为400~600千克/亩,施肥的目的是培肥水质,促进浮游生物生长,为入池鱼种提供天然生物饵料。
三、鱼种放养
俗话说“种好鱼满塘”, 投放优质健壮的鱼种有利于提高规格和产量。优质鱼种的要求是:头小背宽,膘肥体壮,体色鲜明,眼睛亮丽,鳍条无损,鳞片完整,跳动活泼,逆水性强。中低产池塘主养鲢、鳙,辅以草、鲫、鲤;高产池塘以草鱼为主,鳊鱼次之,再适量搭配鲢、鲤、鲫。一般投放一龄鱼种,规格为100~300克。放养密度应根据水源条件、增氧设备、规格大小、养殖技术和往年经验等方面综合考虑。一般主养鱼的放养比例占80%,搭配鱼的放养比例占20%,放养密度可用下述公式确定:亩放养尾数=该品种预计亩产量÷出池时预计平均个体重量÷成活率。俗话说“腊水放养,鱼儿猛长”。当水温达到8℃~10℃时放养鱼种比较适宜,长江中下游地区,从冬至到立春是放养鱼种的最佳时期。因为此时水温较低,水质稳定,鱼体结实,鳞片紧密,在捕捞、运输、放养操作过程中,不易受伤,有利于提高成活率;投放鱼种应选择温暖天的中午进行,应尽量避开风、雨、雪、冻等恶劣天气;投放鱼种时动作要轻、快,一次放足。鱼种放养前需用3%~5%的食盐水浸洗消毒10分钟左右,以杀灭体表细菌和寄生虫。
四、水质管理
冬季水质管理的主要做法有:一是抬高水位。在冬季应适当抬高水位,增加水体容量,保持池水温度相对稳定,一般可将水位稳定在1.8~2.0米;二是加注新水。每隔20~30天加注新鲜水1次,每次加水20~30厘米,并适当排放老水;三是补充钙磷。每月使用1次生石灰、投施1次磷肥,以提高池水中钙磷的含量,增强鱼体抗寒力;四是增氧措施。冬季仍需开机增氧,坚持晴天中午12:00~14:00开启增氧,促进表层水和底层水的对流,增加池水溶氧量。五是推广绿色养殖。江苏省金湖县积极推广绿色养殖新理念,引导养殖户使用生物脱氧剂,在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营造绿色自然的养殖水体环境,促进鱼类健康快速生长方面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推广作用,深受广大鱼类养殖者的欢迎。
五、投喂管理
冬季的晴暖天气鱼类仍能摄食,因而需要适当补充投喂饲料,使鱼种生命活动的能量得到及时补充,确保其安全越冬。一般3~5天投饲1次,日投饲量为池鱼体重的0.5%~1.0%。若遇连续晴好天气,水温上升至8℃以上时,鱼类活动逐渐加大,应适当增加投饲量,日投饲量为池鱼体重的1%~2%。坚持定点投饲,使鱼类有规律地摄食,具体投饲次数和投饲量应根据鱼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六、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在坚持清塘消毒及放养消毒的前提下,还应及时采取药物预防,定期使用生石灰对池水进行消毒,用量为10千克/亩左右,方法是加水化浆后全池泼洒,以杀死病原微生物,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同时每星期用菌藻清或漂白粉对食场及周边水域进行消毒处理,以防细菌大量滋生。鱼类一旦发病,应使用高效、低毒、副作用小的渔药及时治疗,以免造成损失。在养殖过程中,严禁使用国家禁用鱼药。
七、日常管理
坚持全天早、晚巡塘2次,注意观察水质肥瘦、有无缺氧及鱼类摄食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当气温降到3℃~5℃时,要将池水加到最高水位,并检查进、排水渠道是否畅通。若池面结冰,应设法破冰,尽量缩短冰封期。开春前气温回升,应及时排浅池水,提高池水温度,促进池鱼提早开食,延长生长期。认真填写好塘口记录,详细记载投放品种及数量、天气状况、投饵施肥、鱼病防治、水质调控等内容,作为以后养殖生产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