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关于淮安建设“中国水工科技馆” 内容设计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市水利分会  史展 卫爱玲 韦卫星 韩品元

 

近期,市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国水工科技馆,作为“国字头”的水科技展览馆,既填补了空白,也是淮安人期待已久的大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淮安是漂在水上的城市,长期与各种水患灾害作斗争,决定了淮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河工,即河道治理工程,类似“水利”一词。河工一词在古代书籍中常用,淮安民间也有“上河工”俗语。而河工与科技的结合,则表现出人类在治水上的智慧与能力,也体现出人水和谐的自然法则。

淮安市委书记蔡丽新对中国水工科技馆提出要求,要体现高站位、专题性、独特性、唯一性和复合功能,将其打造为“世界一流、传世之作”。对此,作为老水利工作者,我们对中国水工馆展陈内容设计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几点思考

1、具有权威性与创新性。淮安与水相关的专题场馆不少,但没有国家级的场馆,这次建设“国字头”的水工馆,大众期待值高。因此在内容设计中,提法与概念都要有深度与新意,内容与形式都应该有所突破,要有独到之处,具有其它场馆不能比肩的补缺性与权威性。如要深入浅出地表现治水工程技术范例,并且要形象地讲述工程技术的内容,体现其领先的先进性与功能性。

2、具有与新时期的共鸣性。作为面向社会大众的高品级的水工科技宣教场馆,需要与新时代的声音同频共振,表现工匠精神,展示科技兴国,弘扬为民造福。如在水工技术中记载名人故事——潘季驯实践“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四任河督,最后一次已76岁,前后治水历时27年。他对淮安清口一带黄淮运的治理影响深远。如在水利工程中体现家国兴盛——洪泽湖大堤的形成与漕运大计。如在治水理论中显现历史过往——靳辅与于成龙治理洪泽湖方案的争议。

3、具有多层面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一定要关注受众与吸引力,老与少、内行与外行都要有看点,各取所爱,才能让科普展馆具有生命力。要关注参观者的认知度,增加动手动脑、可操作模仿运用的内容。增强故事性和传播性,吸收新媒体功能元素,发挥名人效应,真实的历史故事比传说和戏说故事更让人信服。

如康熙、乾隆六次南巡都经过淮安,亲自制定对黄淮运治理的措施,留下了许多督导水工的过程故事。

康熙大帝在位六十一年间,曾六次到江南巡游,很多人受现代人拍的古装电视剧影响,都为皇帝的吃喝享乐,顺便体察民情。然而,史书和清宫档案却显示,康熙帝南巡最为主要的目的是治理黄河与淮河。

康熙三十八年(1699)二月至五月,康熙第三次南巡,他在视察洪泽湖工程时,发现黄河水在清口处倒流进洪泽湖,导致湖水泛滥成灾,苏北七州县农田、房屋被淹。于是,康熙帝颁《修浚清口诏》、《巡视河湖酌定应办工程诏》,制定了新的治河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黄河水不会倒灌洪泽湖。

如淮安是周恩来的家乡,总理对家乡的水患灾害有深刻的了解。新中国成立国后,淮安水利的巨大变化,包含着总理对家乡水利的运筹帷幄和深入谋划。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财力有限,总理依然支持开挖总渠,他深情地説:苏北人民推小车支持革命战争,付出了巨大牺牲,现在他们遇到了困难我们要想尽办法支持。等等。

二、几点意见

国家决定在淮安建设“中国水工科技馆”,说明淮安为中国的水工科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内容设计中应该突出淮安水工科技的成果,建议重视以下几方面内容

1、枢纽要冲 运河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北伐齐、晋,于公元前486年开凿了沟通江淮的人工运河——邗沟,邗沟入淮口“末口”就在淮安。淮安成为沟通江、淮、河、济四渎的枢纽地区,也是“南必得而后进取有资,北必得而后饷运无阻”的军事重镇。大运河贯通后,漕运量大增,物流人流空前活跃,促进了沿线城镇的繁荣以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的驻节和清江浦的兴起为主要标志。

2、漕运咽喉 河防重点

南宋以后,由于黄河夺淮,淮安成为黄、淮、运交汇点,河湖关系更为复杂,淮安地位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元、明、清三代,由于定都北京,漕粮愈加仰赖江南,随之治理京杭运河成为水利建设的重点。而无论是汴河,还是京杭运河,其关键节点都在淮安。因此,在淮安,为了保障运河畅通,不断采取各种治黄、治淮、治运措施,耗资巨大,技术高超,意义重大。

为治黄保运,万历年间,潘季驯三次出任河总时,经到淮安实地查勘,实施“束水攻沙”的治水方略,将黄河河道固定在徐州、清口、淮安一线。同时,大筑高家堰,建成洪泽湖水库,“借清刷黄”,蓄洪泽湖水冲黄河泥沙。洪泽湖,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为当今世界上同样规模历史最长的水库。清口曾为运河的“锁钥”、“漕运咽喉”,这里创立世界一流的治水技术,产生了领先世界的一代治水名著。清康、乾二帝为治理河道多次来到清口,向河臣面授治河机宜,并留下许多御笔碑刻。

3、水利 肩负重任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淮安市的水利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方针指导下,淮安水利围绕黄淮运遗留问题,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先后建成了新沂河、苏北灌溉总渠、三河闸、高良涧进水闸,运东分水闸等一批治淮骨干工程;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疏浚整治了骨干排涝河道,开挖淮沭新河、加固洪泽湖巨型水库、整治京杭运河、开辟淮河入江水道、建成江淮水北调系统工程中的7个抽水站;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综合整治了山水田、沟渠路,整治低洼地区,初步形成了防洪、灌溉、排涝工程体系;本世纪以来,先后建成了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水利枢纽工程、淮安境内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以及一批节水灌溉工程和维修除险加固工程等。

淮安水利建设不仅保障了一方平安,也为国家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全市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洪挡潮、灌溉、排涝、降渍五大水利工程体系,境内沟渠纵横,水网密布,大小河湖清涟安流。干旱时采用“蓄、引、提、调、控”等多种手段,充分利用有限水源,定面积、定时间、定流量合理分配水量;洪涝灾害发生时,利用工程调蓄,上下游兼顾,采取预降、分流、滞蓄等多种手段,科学合理调度洪水,满足上下游、左右岸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用水需求。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