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森良 戈新美
根据淮安市老科协2020年度:“开展助力全面小康,加快淮安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竞赛活动”的工作安排,联想到淮安自古就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因此我们选定旅游事业这一项开展调查研究,拟从淮安市旅游事业的发展现状中,看成绩,找经验,觅不足,提建议。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市财政局、市文旅局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旅游业发展成绩显著
淮安市的旅游业已由传统的单一旅游景点向县区全域旅游态势发展。金湖县、清江浦区、盱眙县已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成的县区数位居苏北第一。淮安区、洪泽区、淮阴区、涟水县已入选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我市成为江苏省唯一的全部列入创建序列的地级市。“十三五”以来,我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连年增长,2019年,接待旅客3661.02万人次,较2016年增长40%;旅游总收入470.08亿元,较2016年增长52.3%;新创国家4A级景区5家,较2016年增长42%;证明了旅游事业是助力全面小康,加快淮安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取得这些成绩主要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淮安市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双首长工作领导小组,今年,又对领导体制进一步优化,成立市全域旅游工作委员会。各县区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工作网络向重点旅游镇(街道)延伸。金湖县主要领导坚持季度现场会办,成立全域旅游推进办公室,每周通报全域旅游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还出台《全域旅游发展扶持意见》。盱眙县出台《盱眙县激励国有景区奖励办法》,建立专家智库。洪泽区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淮安区等地设立千万元规模的旅游发展引导资金。
(二)资本多元化运作是基础
淮安市多元融资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受到国家肯定。西游集团、白马湖公司等旅游市场主体竞争力不断增强,市交通控股、国联等国资集团直接参与旅游项目建设。盱眙文旅集团、清江浦文旅集团、金湖尧乡文旅集团挂牌成立,蒋坝等旅游PPP项目加速推进。民间资本投资热情不断高涨,在乡村旅游类投资占比超过60%。同时景区运营体制实现了新的突破,金湖水上森林公园、天泉湖度假区、白马湖度假区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试点逐步扩大,华强方特等市场化运营项目进展顺利。
(三)品牌打造是支撑
全市各有关部门、各县区品牌意识逐步增强,旅游商品发展迅速。市农业农村局大力打造“淮味千年”品牌,推动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目前“淮味千年”品牌下的“盱眙龙虾”品牌价值180亿元,“洪泽湖螃蟹”80亿元,“淮安红椒”46亿元,“淮安大米”37亿元,地理标志农产品8个,中国驰名商标就有7件。金湖县立足金湖大米等13个中国地理标志商标以及380个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建成“金金有味”旅游文创品牌体系和“鲜美金湖”农副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还探索推行了“非遗+旅游”发展模式,在各重点景区购物点都设有非遗专区,展示销售茶馓、钦工肉圆、博里农民画等淮安特色非遗商品;以“非遗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面向全市组织开展淮安市非遗创意作品大赛;鼓励扶持传承人詹天祥开发韩达哉养生茶系列,与淮安文创港、清江浦非遗工坊等开展合作,并入选“江苏特色伴手礼”。各县区在“品牌”创建的过程中吸纳了上千户家庭的劳动力,其中贫困户占了很大比重,使每年每个家庭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同时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有力推动了淮安社会的发展。
(四)服务能力提升是保证
市交通部门建成通达景区干线公路200多公里、旅游景区连接公路超100公里;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汽车总站)投入使用,开通城市旅游公交专线8条、全域旅游景区直通车线路4条,通过公共服务网络将全市景区串点成线,形成全域一盘棋。持续推进厕所革命,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新改建旅游厕所397座,推动高等级旅游景区建设、主要游客集中场所实现3A级旅游厕所全覆盖。
二、需要改进的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县区和部门在工作机制、公共服务、商品开发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一)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部分县区虽然成立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但领导小组还没有开展如推进会、联席会等的实质性工作。县区机构改革后,除金湖县、清江浦区保留正科級旅游发展中心事业单位,能较好保障全域旅游工作开展外,准阴区、涟水县等县区文旅部门存在人员流动性大、力量薄弱等问题。大部分县区已制定全域旅游相关引导政策,但缺少具体实施意见,政策撬动作用发挥还不明显。
(二)服务配套效能发挥不足
部分县区和部门对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理解仍有差异,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尚未能满足游客需求。清江浦区城市旅游特征较为鲜明,但是串点成线的旅游交通组织上还有欠缺。金湖县旅游集散中心未能与交通场站无缝对接。洪泽区、盱眙县部分景区沿线环境有待整治提升。主城区旅游景区停车场数量不足。
(三)旅游商品未能满足游客需求
旅游产业良好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拥有较高的附加值,通过销售旅游纪念品、特色旅游产品等途径可以带来大量收益。从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各县区都具有良好的基础,但部分县区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新品较少,缺乏吸收力,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需求,致使游客在旅游景区二次消费不足,形成旅游事业收入以门票为主的现状。
三、三点建议
(一)编好规划,完善旅游工作推进机制
1.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要求,科学编制“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把旅游产业的资金、人才、土地、交通、项目建设、商品开发及服务等统筹安排有机融合,以规划为遵循。2.各部门要自觉将旅游元素融入日常工作中。各级全域旅游创建领导小组的职责、任务要进一步细化,明确。真正发挥统筹领导作用,确保事情有人做、担子有挑、问题有人管。根据既定时间表、路线图强力推进。3.继续鼓励对旅游事业的投入,在制度的约束下管好、用好、用足各级旅游引导资金,切实发挥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旅游项目建设。同时要强化政策保障,使政策资源更多聚集旅游业发展。
(二)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高铁淮安东站旅游集散中心建设,调整完善城市旅游公交、旅游直通车线路班次;各地在高铁站、汽车站等客运枢纽新、改扩建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旅游集散体系,满足游客出行需求。要加快S330、白马湖至市区、金马高速东延段等道路建设,提升古淮河涟水段、二河淮阴段等沿线道路环境,形成旅游风景廊道环线。要深化共建共享内涵,加快市域公共机构资源如停车场、厕所等节假日期间对外开放步伐。
(三)提升旅游商品开发营销力度
建议各县区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内涵,从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与VR、盲盒、联名款等新业态深度融合,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加快“淮味千年”、“金金有味”等地方旅游商品在满足景点供给的同时,逐步深度融入淮海广场、水渡口等核心商圈,整合淮安土特产品、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在热点景区、旅游集散中心、车站、商超、酒店、干部培训基地等场所设立专柜,在美团、礼遇淮味等网络平台销售,满足游客二次消费需求,以改变旅游景点以门票收入为主的现状。达到景点和游客双受益双满意。
淮安市旅游业已取得了很大成绩,所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不足,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全市上下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改进不足,既往开来,共同努力,奋力创新,淮安市的旅游业在“十四五”期间一定会得到更大发展,全域旅游一定会再上新台阶,为助力全面小康,加快淮安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