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关于淮河入海水道穿堤涵洞增设双向止水,发挥综合功能的建议

淮安区老科协水利分会   高月霞

 

淮河是我国中原腹地的母亲河,她承泄流域洪水,灌溉亿万亩农田,福泽四省。自1194年黄河夺淮以后,大量的黄河泥沙淤塞了淮河下游的入海通道,致使淮河流域洪涝旱渍灾害频繁,严重影响了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解放以后,党和政府为了解决淮河洪水出路问题,先后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和南调入江及分淮入沂等项艰巨工程。为了进一步提高洪泽湖的防洪标准,扩大洪水出路,自1998年10月份开始,又开挖了一条紧靠总渠北侧且平行于总渠的淮河入海水道,至此,淮河才有了自己真正的入海通道,设计排涝流量2270m3/s。一期工程至2003年6月份竣工,当年即泄洪,当年发挥了工程效益。淮河入海水道的开辟,必将为振兴并开发淮河流域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开挖淮河入海水道的同时,结合渠北地区排涝,在淮安区境内的入海水道北堤上兴建了新涧河、十四中沟、南支河、渔滨河、衡河、窑头河等6座自排穿堤涵洞。在不泄洪时,排除内涝。排水涵洞的兴建,基本上解决了渠北地区自总渠开挖以后遗留半个多世纪的排涝问题。为了充分发挥已建排涝涵洞的综合效益,要求在排涝涵洞的挡洪闸门上安装双向止水,用以拦蓄回归水,改善和解决渠北灌区部分农田的抗旱水源。因淮安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的过度地带,受季风影响,气候变化较大,虽然洪涝灾害是淮安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可旱灾也是制约淮安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自淮安区1959年建立雨量观察站至2010年的年降雨量统计,52年中有17年为涝灾年,15年为干旱年。旱年、涝年基本上是交替发生,即使一般年份,也经常发生先旱后涝或先涝后旱的情况。在大旱年份,淮河断流,农田灌溉,人蓄饮水困难。为了解决苏北地区的水源问题,江苏省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兴建江水北调工程,疏浚京杭大运河作为送水线路,兴建大型抽水泵站将长江水逐级北送,江都站为第一级抽水站,淮安站是江水北调工程的二级。多年来,江水北调工程为振兴苏北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干旱年份,为了保证工业、航运用水,江水北调工程难以保证农业灌溉用水要求,最低年份,全区100万亩水稻栽插时,上级仅仅安排70秒立方米用水计划,由于渠北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受总渠和废黄河的限制形成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地带,引水线路较长,土质为黄河夺淮冲刷淤积形成的沙土地,土壤透水性强,渠系水损耗大,田间用水量多;加之灌区内部排涝河道尾部没有蓄水闸,后来建成的入海水道穿堤涵洞只是考虑挡洪,没有考虑蓄水灌溉(闸门南侧没有安装止水),致使河道内有水蓄不住,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可用水资源。有限的回归水资源流失十分可惜。

淮安区渠北灌区土地总面积417km2,设在里运河东堤上的引水渠首有3座。板闸渠首建成于1959年,设计流量38.7m3/s;乌沙渠首建成于1957年,设计流量30m3/s;耳洞渠首建成于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设计流量5.4m3/s。渠首建成后,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发展旱改水,形成渠北灌区。该灌区初始设计为自流灌区,设计灌溉面积40.51万亩。由于渠首设计的水位组合与后来实际发生的水位相差较大,致使引水量严重不足。灌区有效灌溉面积37.02万亩,其中自流灌溉面积仅有8.24万亩,一级提水面积23.58万亩,二级提水面积5.2万亩。不仅设计灌溉面积减少了3.49万亩,而且有78%的面积成为提水灌溉。另外,苏嘴、茭陵等镇废黄河沿线滩地无水源灌溉的面积有0.6万亩。淮安区淮河入海水道北堤沿线排涝涵洞闸门增加双向止水后,不仅可以拦蓄大量的回归水,而且稳定了河沟水位,可改善灌溉面积10.5万亩,其中原来需一级提水灌溉的位于灌区尾部的顺河、茭陵、苏嘴等乡镇地面高程在5.0米以下的有5.3万亩农田可由提水灌溉成为自流灌溉,需二级提水的农田改为一级提灌,从而减少大量的提水动力费用。无水源灌溉的0.6万亩农田可提供水源,由长旱谷杂粮改为一级提水种植水稻,增加收益。规划在不影响涵洞闸门启闭和灌区排涝的前提下,各排涝涵洞的蓄水水位为:十四中沟涵为6.0米,南支河涵为5.5米,渔滨河涵为5.2米,衡河涵为5.2米,窑头河涵为5.8米。新涧河涵排的是淮安区涝水或生活污水,没有蓄水要求。涵洞闸门止水工程完成后,渠北灌区内河沟可蓄水量经估算为3301万方,即使所蓄水量只能利用三分之一的话,就能满足灌区补充灌溉用水的要求。

据调查,渠北灌区现状农田灌溉成本很大,一级提水的灌溉成本每亩约需40元,二级提水的农田灌溉成本每亩需80元。该灌区23.38万亩一级提水的农田需灌溉成本943.2万元;5.2万亩二级提水的农田需灌溉成本416万元。仅灌溉成本一年需要投入1359.2万元。排涝涵洞闸门双向止水工程完成后,灌溉回归水经过调蓄,增加5.3万亩自流灌溉面积,可节约一级提水成本212万元,5.2万亩二级提水面积改为一级提水,可减少提水费用208万元,两项计可节约提水成本420万元,同时还可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节水工程的兴建,节约并充分利用了宝贵的南水北调水资源,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数,增强了抗旱能力。该项工程改善灌溉面积10.5万亩,按亩均增产粮食50公斤,计增产粮食525万公斤,可增加收入1575万元;另外,增加0.6万亩水稻面积,亩均产粮350公斤,可增收粮食210万公斤,增收630万元(扣除原来种植杂粮亩均收入约500元,共计300万元,再扣除增加的24万元提水成本),净增加收益306万元。如此,增加的经济收益及减少的提水成本,累计为2301万元.

经初步估算,5座排水涵计12孔需增做止水长度约190米,考虑到施工难度等各项费用,计需经费33.24万元。

该项工程建成后,可改善整个灌区的用水条件,大幅度的减少灌溉成本,提高灌溉效益。该工程是一项花钱少收益高的利国利民工程,又是为国家南水北调作贡献的节水型工程,也是为民造福的一项福祉工程。建议早立项早开工,发挥灌溉工程效益。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