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老科协工业分会会员 徐怀庚 文
当你来到淮安区西门大桥南60多米处的矶心闸、淮安区城南粮库南侧耳洞口、淮安区下一铺街南侧兴文闸、淮安区上河村七洞组七涵洞等石涵洞时,清澈的大运河水急急通过石涵洞,汹涌奔向远方,淌进农田,流进湖泊河塘,滋润着大地,养育着城市和乡村。而这些行水的石涵洞,或始建明朝,或造于清代,或筑之民国,它们有些是官府造的,也有些是民众集款修的。其实,在长达1700多公里的千年大运河两岸,历史上有许多像这样的石涵洞,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它们有的被改造为其它水工建筑,也有的被淹埋、毁坏。而大运河淮安区段还有明清时期开筑的石涵洞在行水,为城市、乡村及农业生产服务。
一、石涵洞的起源
淮安是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京杭大运河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进攻齐国而开凿邗沟的最北端,而且还是历朝历代漕运的重要枢纽,总督漕运府遗址还在该旧城中心,并被列入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上淮安先人们不仅充分利用大运河搞水上运输,并且还从大运河引水灌溉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史料记载,淮安从大运河引水有着悠久的历史。吴宁谔《重修北溪河碑记》载:“嘉靖甲子,邑人潘熙台于运河东岸始斗门(即涵洞),居人相继兴建,于是南六堡纵横数千里,称沃壤焉。”(«名城淮安丛书——名诗名文»第315页)嘉靖甲子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推算潘氏始建涵洞,距今已有450多年。后来因涵洞都用石块砌成,民间俗称涵洞为“石涵洞”。
通过查阅史料和实地察看,从淮安区林集乡林南村至板闸镇板闸村的32公里的大运河两岸,历史上共有22座石涵洞。 22座石涵洞有6座造于明朝。它们分别是:兴文下闸石洞(通称矶心闸)、兴文上闸石闸(通称兴文闸)、头浅头洞石洞(通称头涵洞)、头浅四洞石洞(通称四涵洞)、头浅五洞石洞(通称五涵洞)、三浅二洞石洞(通称十涵洞)。清代不仅对明朝遗存下来的石涵洞进行多次维修,并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官府和民间合计兴建了15座涵洞。它们分别是:永利闸石洞、永利闸石耳洞、头浅二洞石洞(通称二涵洞)、头浅三洞石洞(通称三涵洞)、头浅六洞石洞(通称六涵洞)、二浅头洞石洞(通称七涵洞)、二浅二洞石洞(通称八涵洞)、潘氏风水涵洞(通称九涵洞)、状元墩草闸、沙家庄程宅石洞(通称程宅洞)、二堡刘宅石洞(通称刘宅洞)、阎宅石洞、大泾河刘宅石洞(通称刘宅洞)、戴家湾杨宅石洞(通称杨宅洞)、叶云闸石洞(通称叶云洞)。民国年间建的一座是:涧河耳洞(通称耳洞)。(«淮安市水利志»第399-403页)通过实地察看得知,22座石涵洞,因扩俢大运河东西堤,兴修新的水工建筑设施,被拆毁、堵塞的有16座;现尚存完好能通水的有6座(其中有4座现在正常行水)。
二、石涵洞助推运河两岸发展
从有关史料中得知,头涵洞、四涵洞、五涵洞、十涵洞是明代最早修建的涵洞,且都在大运河淮安运南闸至泾河段中。在那个年代,这些涵洞以东区域都是些滩涂地带,杂草丛生,人烟稀少。明朝为促进这一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鼓励更多的人来此开荒种田,就在大运河东堤淮安运南闸至泾河间的20多公里的地段上,先兴建了4个涵洞,并开挖了4个涵洞淌水的河,引大运河的水灌溉这一区域。头涵洞等涵洞的修筑所带来的行水,极大地方便了这些涵洞以东区域和东边的含绿草荡、马家荡、射阳湖等众多湖荡、河流及周边地块的农田耕种、水产养殖、水上运输和广大民众的生活用水及牲畜饮水。江苏九龙口的湖荡胜景,就是这些先建和后来增建的石涵洞来水造就的。先期兴建的4个涵洞明显作用,促使明清两朝在原先开筑的4个涵洞之间,增修了6个涵洞,又在此大运河西岸开筑2个木涵洞(后改为石涵洞)和5个石涵洞,在这期间还在淮安城西北兴建了2个石涵洞、在淮安城西门南边兴建了2个石涵洞。民国十八年(1929)在淮安城南角楼南边(现在的淮安城南粮库南侧)兴建了涧河耳洞。
“小泾南接大泾河,浅洞沿堤泄涨波。农事未兴信何碍,夏秋为壑患常多。”(«名城淮安丛书——名诗名文»第115页)这首诗是乾隆南巡时从淮安关板闸,到平桥大营前后看到秀丽风光的运河两岸,每隔几里就有个涵洞后赋的。由此可见,这地段石涵洞的作用和影响是多么大。据居住在涵洞边七八十岁的多位老人讲,过去每个石涵洞都有专人管理,负责开洞放水,关洞闭水。在七涵洞处一位78岁用网捕鱼的杜姓老人讲:他爷爷就是管涵洞的。接到放水、关水口令后,他会喊上同伴。如关水就把摆放在涵洞口上的有七米多长、五六寸宽、四寸多厚的杉木长板,沿着洞石槽一根一根插下去。木板与木板之间有对槽。若放水就一根一根提上来。木板上每隔一段都有个比大人大拇指粗的圆孔,提放木板时用一根铁棍往圆孔里一插,两人提起、放下都非常省力,也很方便。
“岁勤修,预防患。”明清两朝和民国年代,对所有石涵洞、涵洞河和涵洞周边的堤防等进行加固整修、疏通。«淮安市水利志»上有份历史资料记载:兴文下闸石洞(矶心闸)从明嘉靖中期始建后,在清顺治、康熙、乾隆和民国年间以及新中国建国后,曾进行过数十次大规模的维修,才得以现在正常行水。历史上曾把石涵洞的管理,和漕运管理、河道管理、堤防管理联在一起。仅从大运河东堤淮安运南闸至泾河段的10座涵洞排名来看,就可以说明。史料记载:漕督陈瑄自淮安至临凊,依据河势建节制闸47座,自淮安至扬州置平水闸数十座,各置官,使上河之水蓄泄有常,下河之水涨落有渐,涝年不至于淹浸,旱年不至于干涸,并沿淮扬运河十里置一浅铺,置洗浅船,编设浅夫,责令浅夫常年捞浅。(«新楚州报»2012年1月12日)因而有了头浅头洞石洞、二浅二洞石洞、三浅二洞石洞等石涵洞洞名的叫法。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地段建了涵洞之后,干脆把涵洞的名称作为地名、村名、庄名来使用。如:五洞村、七洞村、九洞组、十洞村等。现在京沪高速路上有个“淮安六洞服务区”,“六洞”这个涵洞名字又被赋予新的内涵。
三、石涵洞现状
我从实地走访中了解到,大运河淮安林集乡林南村至板闸镇板闸村两岸,历史上建的22座石涵洞,解放后因拓宽大运河东西河堤和新修其它水工建筑,已有16座石涵洞被拆毁、堵塞(但有7座被堵塞的涵洞出水口的洞塘还在)。目前尚有6座完好,且可通水(其中矶心闸、耳洞闸、兴文闸、七涵洞现在正常行水)。完好可通水的有:
三涵洞(头浅三洞石洞),在淮安二堡堤边组。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是民众集款兴建,下通头溪河。1931年实测洞底高程4.38米。现整个涵洞完好,上有电动机房,可通水。五涵洞(头浅五洞石洞),在淮安五洞村陈庄组。始建于明代,宽二尺,有五涵洞河,下通头溪河。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拆修、嘉庆十一年(1806)加石二层、咸丰元年(1851)拆修,1952年拆修。现整个涵洞完好,上有电动机房,可通水。
现在正常行水的有:
矶心闸(兴文下闸石洞),在淮安西门大桥南侧。始建于明嘉靖中期,出水口直通文渠。明末曾因防乱堵塞,清复开,1931年实测洞底高程6.868米,1978年改建。现正常行水。
当我再次来到矶心闸时,从好远处就听到出水口“哗哗”的流水声,走近出水口一看,流水很湍急。居住在洞口的刘家人说:矶心闸日日夜夜涛声依旧,向文渠输送水源。说话间,还见到激流中有草鱼跃出水面,逆流而上。老淮安城中的文渠是该城的“血管”,四通八达,累计达40多公里长的文渠和勺湖、月湖、萧湖等水塘的供水全来自矶心闸。
耳洞闸(涧河耳洞),在淮安城南粮库南侧。始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宽二尺八寸。现正常行水。
我家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耳洞北边建房的。有同学家住耳洞南边,去同学家常从耳洞路过,夏天还经常下到耳洞出水口水塘里游泳,捞鱼摸虾。现在还可以看到一些人在耳洞出水洞口捞鱼捕虾。耳洞的行水流到涧河,涧河起自淮安城东,东南入马家荡。虽然在开挖灌溉总渠时,在石塘段被隔成南、北两涧河,但北涧河的供水仍由耳洞提供,灌溉着两岸大片农田。
兴文闸(兴文上闸石洞),在淮安下一铺街南侧。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宽二尺八寸。现正常行水。
去年12月12日下午,我顶着寒风再次来到兴文闸时,看到兴文闸进水口上有机房、出水口被浓密的树林遮挡着。出水口高高的石墙边和石壁缝中都生长着大大小小的壳树、槐树及杂草。因闸门没有完全关闭,大运河的水通过闸石槽(有三米多高)快速向下流淌。我在实地寻访中,一位正在大运河划着小船捕鱼虾姓郭的村民告诉我,以前兴文闸周边很热闹,居住着张庄大队几十户庄民和淮安化肥厂、淮安磷肥厂几千名职工及职工家属,还有个渡大运河的渡口。涵洞东边的人家都饮用从涵洞流过来的水。前些年,因修筑入海水道,居住在涵洞周边人家都拆走了。兴文闸完整保存下来。
七涵洞(二浅头洞石洞),在淮安上河村七洞组。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宽一尺八寸。现正常行水。
在我寻访大运河东堤淮安运南闸至泾河段的11座(其中十涵洞南边的小涵洞属宝应县管理,整个涵洞完好,可通水)明凊时期修筑的石涵洞时,让我最激动最高兴的是330多年前建筑的七涵洞,现在还行水正常。大运河的水通过涵洞滚滚流向七涵洞河后,灌溉着大片稻田、黄豆地、玉米地、山芋地,为现代农业生产服务。去年9月9日再次来到七涵洞时,我正好碰到骑电动车来七涵洞洞房开门放水的七洞组组长李文松。在他打开洞房门后,我随他跨入机房。机房有三四平方米,一排机柜、一台电机。李文松手按电钮,电机启动洞门,站在机房內就听到运河水“哗哗”流淌到涵洞里。随着洞门越启越高,水流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快,水的流淌的声音也增大了很多。李组长对我说:七涵洞现在供两个组农田用水。他是七洞组,还有个渠西组,组长李洪贵,他们两人共同管理七涵洞放水、关水。哪个组农田用水,哪个组组长就来开水、关水,电费由两个组共担。
四、几点建议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几年来,大运河沿线城市正以习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批示为指导,强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开发和建设。大运河淮安段位于中国大运河中段,全长68公里,是中国大运河全线历史最早、延续最久的河段,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淮安遗产区和缓冲区面积超过1万公顷、约占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面积的1/7;淮安段大运河文化遗产有42项列入全国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管理总体规划,占总规中沿线35座城市326项遗产总数的1/8。(《淮安日报》2020年6月1日)近年来,淮安科学制定大运河保护规划,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展示大运河淮扬文化的地域特色,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
为了将积累的经险固化,制度化探索大运河文代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新模式,去年,经市委同意,市人大常委会将《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列入立法计划,《条例》公布并于今年6月1日执行。对照《条例》保护范围,大运河淮安区石涵洞应在保护范围。因而,我建汉:
1、对现在通水的矶心闸、耳洞闸、兴文闸、七涵洞应很好的保护,对进水口、洞身、出水口以及闸门要定期维护,让水长流。
2、对现在完好的三涵洞、五涵洞要清除进水口的污泥等杂物,对出水口水塘及涵洞河加以清理,对闸门和洞身进行维护,让原有的涵洞河与现有水渠对接,开闸放水,让涵洞“活”起来。
3、对埋在地下的头涵洞(水小时可以看到出水口)、二涵洞(出水口闸塘还在、原涵洞河还在)、四涵洞(出水口闸塘还在)、六涵洞(出水口闸塘和涵洞河还在,闸塘被当地村民用来养鱼和长菱角)、八涵洞、九涵洞、十涵洞出水口都有一个大水塘,被村民们用来养鱼、养鸭养鹅。据当地上年纪的老人们讲,埋在地下的这几座涵洞当时堵前都在通水,是因为南干支渠建成,原来的涵洞河被切断,不再用这些涵洞流水。我们现在可利用建设大运河风光带为切机,让这几座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石涵洞重见天日,并加以整修,让其通水,和现有的水渠相通,继续造福新农村建设,不仅很有历史和现代意义,而且也是保护大运河文化历史遗产的需要。
(文中有关资料参考淮安的«淮安市志»、«淮安市水利志»、«1949年淮安水系图»、«淮安名胜古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