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乡村振兴”战略下淮安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已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在全国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十九大报告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实现这一总体要求,加快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不断提高农民持续增收能力是其重要路径和举措。

稻虾综合种养是近年来在全国推广的一项高效生态种养技术,其通过将水稻种植与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一地一水两用,一稻一虾双收”,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和稳粮促渔、优质高效、环境友好、质量安全的优点。目前,国内已形成湖北、安徽、江苏、湖南等稻虾综合种养主产区,产业发展势头甚猛,据统计,2017年全国稻虾综合种养面积已达850万亩。实践表明,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已成为当今各地争相发展的农(渔)业生态循环主导产业;推进农(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实施农(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抓手产业;开展产业扶贫和促进产业增效、农(渔)民增收的致富产业。因此,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快推进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对推动淮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规模与成效已位于全省前列,尤其是盱眙小龙虾产业已蜚声全国。今年6月12日国家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联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在我市盱眙县举办了“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去年和今年省海洋与渔业局会同省农委等部门已连续两年在我市盱眙召开全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推进会,这对我市该产业发展而言既是肯定和褒扬,也是鼓励与鞭策。因此及时总结我市近年来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中取得成绩和经验,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研究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对推进我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和提档升级显得尤为必要。本课题在充分把握全国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调研分析我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具体发展对策,旨在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水平和带动全市现代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指导,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贡献。

一、我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历程

我市水面资源丰富,众多的河湖滩地盛产小龙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市小龙虾加工出口业兴旺,年加工出口量4-5千吨,占全省总量的70%以上,在欧美市场享有盛誉。2000年开始,以盱眙龙虾为代表小龙虾特色餐饮兴起,带动小龙虾价格不断上涨,到2005年,国内价格已经超过出口价格,小龙虾出口停滞,催生了我市小龙虾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我市龙虾养殖起步于2000年,当年我市洪泽、金湖等地水产部门和一些养殖户已开展龙虾人工养殖试验,后因当时技术和价格等因素制约,试验未能取得理想成效。2006年起,针对小龙虾市场需求旺盛,广大群众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的新形势,我市水产主管部门抢抓机遇,创新思路,按照“一年示范、二年推广、三年普及”的发展计划,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小龙虾人工养殖试验示范工程。在盱眙、楚州、洪泽、金湖等县区建立了25个市级小龙虾养殖试验示范点,试验示范总面积3066亩,实现小龙虾产量39.5万公斤,亩均产量130公斤,亩均效益2270元。其中稻田养虾3个试验示范点,总面积390亩,投放龙虾8500公斤,收获龙虾39020公斤,平均单产100公斤,水稻平均单产500公斤,亩均收入1900元。盱眙县官滩镇邢开亮130亩稻田,亩产龙虾120公斤,水稻500公斤,亩均收入达2600元。到2008年,全市各地已建立小龙虾养殖示范点82个,面积达21960亩。通过3年示范推广,全市小龙虾养殖总面积达21万亩,总结了8种养殖模式,平均亩产小龙虾86公斤,亩均利润1785元。其中,稻田养虾5个示范点1500亩,亩产小龙虾116公斤、亩均利润1595元。

2008年我市水产部门在总结全市小龙虾养殖三年试验示范工作的成效时,准确预判小龙虾养殖产业的发展趋势,明确提出“稻虾共生模式值得大力推广”。 理由一:用足时空、互利共生、稻虾双收、增产增效、粮食安全、产品优质;理由二:充分利用稻田资源,拓展龙虾养殖发展空间,各地水稻种植面积大,尤其是低洼稻田和原有稻田养殖区易于发展龙虾养殖,灌溉条件较好的稻麦轮作区改为稻虾种养区可增加效益;理由三:国外省外已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本地试点也获得成效,通过进一步试验示范,稻虾共生模式将成为今后龙虾养殖的主要模式之一,有着广阔发展前景。

之后,我市各地不断开展稻虾综合种养的探索和实践。盱眙旧铺镇和金湖银涂(银集)镇的4000余亩稻田养虾启动于2005年并得以长期坚持,而且一直实现着可观的效益。近年来,随着小龙虾市场的进一步火爆和“虾田米”等优质稻米品牌的兴起,我市以稻虾共生为主要模式的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2016年3月7日,省海洋与渔业局协同省农委在我市盱眙县召开稻田综合种养现场会,极大的推动了稻渔综合种养在我市的发展。当年全市便发展以稻虾共生为主的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49万亩。2017年5月10日,时任省委李强书记在苏北发展座谈会上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拉高虾、稻米产品价值大加赞许,对我市小龙虾的品牌打造予以肯定。作为我市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抓手,2017年上半年大力发展了稻渔综合种养,全市建成以稻虾共生为主的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约为16.49万亩,主要分布在盱眙县(13.5万亩)、金湖县(1.8万亩)、淮安区(0.34万亩)和洪泽区(0.69万亩)。到2017年底,全市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超20万亩,其中500亩以上的连片种养基地80多个

(二)现有成效

近几年来我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快速发展,年年迈大步,节节攀新高。目前,稻虾综合种养已成为我市高效生态农渔业的主导产业,农渔业绿色发展的领军产业,渔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在发展规模上——2018年全市已发展稻虾综合种养35.99 万亩,其中盱眙县33.9万亩,新增20.4万亩;淮阴区1800亩,新增600亩;淮安区3216亩,新增706亩;洪泽区28000亩,新增25000亩;金湖县18000亩,新增8000亩;涟水县3000亩,新增2000亩。盱眙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连续三年举全县之力积极推进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规模上已涉及全县18个乡镇、街道200多个村,其中50 亩以上的大户、企业、家庭农场854户,500亩以上98户,1000亩以上39户、5000亩以上4户、1 万亩以上1户。目前已创建黄花塘老营现代农业、马坝镇稻虾综合种养基地、管镇镇王嘴虾稻共生示范基地、明祖陵村家庭集群示范区等多个1000亩以上连片虾稻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在发展绩效上——几年来随着基地设施化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稻虾综合种养的产量和效益也不断提升。2016年全市稻虾综合种养发展中实施成功、效益良好、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有7家,面积3000余亩,实现平均亩产优质稻米300-500公斤,小龙虾50-100公斤,亩效益3500-6000元不等。2017年盱眙实施虾稻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3.5万亩,亩均增加收入2200元,是过去单纯种植水稻、小麦收入的2倍。

目前各地稻虾综合种养的绩效普遍较好,据我们2018年10月对洪泽岔河一家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亩平可产稻500公斤、产小龙虾100公斤以上,亩均纯利可达2500元以上,为原稻麦种植的3倍以上。2018年12月11日淮安市水产技术指导站与淮阴师范学院联合承担的省海洋与渔业局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日前进行了现场验收,平均亩产水稻643.3kg,小龙虾110.5kg。稻虾轮作与稻麦轮作相比,平均亩增效益2339元,农药使用量下降62.1%,化肥使用量下降51.6%。

近年来盱眙县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快速发展,据报道,该县稻虾综合种养亩均效益已达4000元。不仅产量效益水平不断提高,而且进一步提升了盱眙龙虾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2017年盱眙县顺利通过中国生态龙虾第一县认定。盱眙龙虾产业发展集团打造的“盱眙龙虾米”摘得2017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渔米评比金奖。2018年3月,盱眙小河农业有限公司获评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2018年6月12日,国家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联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在我市盱眙县举办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确认我市盱眙县2017年小龙虾养殖产量3.5113万吨,位列全国前30县(市、区)第五;“盱眙龙虾”品牌位列中国区域品牌百强榜第22位,为全国水产品的榜首品牌。在品牌战略和影响力上已形成“盱眙十三香龙虾”和“盱眙龙虾米”交相辉映、“双龙戏珠”的新格局。

二、我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快速发展的成功因素

我市近年来稻虾综合种养得以迅速发展并取得明显绩效,除市场因素之外,与强化政府引导促动、科技示范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回顾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对今后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市场持续火爆是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快速发展的原生动力。国内盱眙、合肥、潜江等地连续多年举办龙虾节的轰动效应和近些年来龙虾特色餐饮的遍地开花,有力拉动了龙虾消费不断升级、持续火爆,龙虾市场供不应求,价格逐年走高,带来稻虾综合种养效益不断提高,催生了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渔)户投入发展的积极性。

2、政府引导促动是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快速发展的得力推手各级政府认准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稳粮增收、致富农民、生态环保,利民利社会,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因势利导,科学决策,组织推进,加快发展,为产业快速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龙虾节举办、龙头企业招引、产业集团组建、土地水面流转、基地创建、政策资金扶持等等。

近年来市政府主管部门多次组织赴外地参观学习和专题召开现场观摩推进会,部署推进产业发展。2017年7月,我市发布《关于推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意见》,将以稻虾共生为主的稻渔综合种养作为我市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抓手,强化产业指导服务和推进考核,有效地促进了产业快速发展。

盱眙县坚持将虾稻共生产业作为重大战略工程,先后成立了盱眙龙虾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龙虾产业集团,研究出台《盱眙县“虾稻共生”扩面提质增效行动方案》、《盱眙县龙虾产业发展扶持引导基金设立及使用管理办法》。一是将虾稻共生产业发展纳入各级各单位年度目标考核,严格检查督办、奖惩结账,推动发展;二是加大涉农财政资金整合力度,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5亿元支持虾稻共生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创新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用于扶持种苗繁育、品牌创建、种养基地建设、龙虾深加工等;四是强化金融支撑,综合采取优惠贷款、龙虾保险等措施,构建涵盖银行、保险等金融支撑,有效地推动了全县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的快速规模化发展。

3、科技示范创新是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在省市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专家组专家和市县水产技术推广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省市县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高效设施渔业等科技与产业项目实施,以及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引导、搭建技术研发与交流平台、创建示范基地等科技示范创新工作的有效开展,全市基层稻虾综合种养技术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全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近两年来,市县水产推广单位先后组织稻虾综合种养技术专题培训班20多期,受训人员3000余人次。今年市水产技术指导站承担省级稻虾综合种养项目实施,在盱眙、金湖、洪泽等地建立了3个试验示范基地,技术专家多次深入一线跟踪指导服务,及时总结基层经验,对提高当地种养技术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4、新型经营主体是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快速发展的有生力量。各地在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产业中,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依靠发挥新型经营主体有理念、有经验、有资金和善管理、善合作、善经营的优势和作用,建设高标准集中连片基地,带动了产业快速规模化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至2018年,全市有稻虾种养主体企业 18 家,面积45700亩;有专业合作社9家,3938亩;有家庭农场31家,8824亩;有种养大户321户,138648亩(其中500亩以上大户91户,72589亩),总计面积196610亩。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种养面积已占全市总面积的54.6%,打下半壁江山。

盱眙县金诚集团搭建龙虾全产业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和自营两种方式发展稻虾综合种养1.5万亩,目前占地1660亩、建筑体量65万平方米的龙虾小镇已全面开建,将着力打造龙虾小镇游览区、科创产业园区、冷链物流中心和龙虾交易市场四大功能板块。

三、我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与瓶颈

尽管近年来我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从当前和今后保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还存在一些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和突破的瓶颈。

1、对产业发展重要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发展稻虾综合种养,已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得产量和效益增收,同时还赋予稳粮促渔、生态环保、食品安全、乡村振兴等功能和意义,必须力争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但现在有些经营主体仅片面追求小龙虾产量,忽视水稻生产,少种稻甚至搞了两年就不种稻;有的忽视生态环境营造,为了小龙虾高产,超量投喂饲料,恶化水质,污染环境;有的不规范用药,影响了水稻和龙虾的品质和食品安全。

2、资源潜力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市水资源和低洼稻田资源丰富,此外不少淤积严重的水产养殖池塘也可轮作为稻虾共生,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的资源潜力巨大,完全具备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几年内规模突破百万亩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

3、影响产业发展的一些技术瓶颈还有待突破。如小龙虾提纯复壮与优良品种研发、苗种规模化繁育配套供应、自然繁殖与存塘量控制、专用配合饲料研发、种养技术衔接配套、标准化技术体系模式、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技术等等。

4、水利基础设施与运行模式配套还没跟上。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和运行模式主要是为传统稻麦产区配套的,改为稻虾综合种养后,用水量和用水期都发生一定的变化,需要水利管理部门和单位予以协调配合跟进,不断完善稻虾综合种养用水条件。

5、种养结合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待加强。当前,人才支撑还跟不上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既懂种稻又懂养虾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多,现有种植和养殖技术人员在种养技术和模式衔接上还需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提升能力。现在不少经营主体和从业人员发展稻虾综合种养的积极性高,有一定的种稻养鱼单方面经验,但普遍缺乏稻虾综合种养技术和管理水平,亟需接受技术培训研讨和经验交流互学来改善。

6、二、三产业发展还需进一步跟进。与湖北潜江等地相比,我市小龙虾加工业现已弱化,当稻田虾集中上市、量多价降时难以发挥调节市场的作用。现有稻虾种养产区多以生产为主,与观光、休闲、体验农业等相结合的新功能、新业态还少有呈现。我市稻米、小龙虾品牌在全国享有知名度,但随着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的快速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扩大“虾田米”、“稻田虾”品牌宣传,突出打响“生态、优质、安全”品牌,产业溢出效益和综合效益尚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7、扶持政策需进一步优化精准。尤其对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在土地流转、银行贷款、扶持资金等方面还需优化服务、提供便利。

四、我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市农业、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抓手,对全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符合国家产业方向。该产业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粮食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具有节地节水、降肥降药、产效稳定、优质安全、环境保护等诸多优点,是今后循环、生态、绿色农渔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二)、产业发展基础坚实。本市田水资源丰富,种养产业基础雄厚,现有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规模大,产业发展成熟,有一批业务精通的技术人员、经验丰富的种养能手、运行业绩优良的生产营销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具有持续发展的可行性。产业经多年发展已有基础、有规模,有成效,实践证明该种养模式先进合理,种养互惠互利,技术基本成熟,产量效益稳定,既能解决小龙虾餐饮消费旺盛而养殖产量不足的问题,也为淮安绿色优质稻米品牌奠定了产能基础,为产业进一步扩面提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性。

(四)、经营主体积极性高涨。全国小龙虾市场消费持续走高,我市有盱眙龙虾节品牌和国内小龙虾重要集散地的影响力,随电商等营销手段不断创新,小龙虾已呈现线上线下销售两旺,虾田米(盱眙龙虾米)又成为市场新宠。虾稻产出效益稳定,市场前景看好,将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发展稻虾综合种养的积极性。

总之,向好的政策环境、坚实的产业基础、较大的发展空间、成熟的技术模式、旺盛的市场需求将为我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我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

 (一)发展战略

1、提高认识,明确重点

在我市小龙虾产业久负盛名、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已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情况下,要继续做大、做强、做优产业,首先必须要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将其上升到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农业发展的层面;其次必须重点在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扶持政策上有所创新与突破,才能使我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继续领跑全省、唱响全国。

2、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当前小龙虾消费持续火爆,市场供不应求,广大种养和经营主体积极性高涨,为我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各地应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抢抓机遇,充分认识发展稻虾综合种养的重要意义,全力推进产业加快发展。

3、因地制宜,扩大规模

各地要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潜力,因地制宜,规划先行,点面结合,扩大规模。要开展示范基地创建,以洪泽湖、白马湖、高宝湖等区域为重点,以创建盱眙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为契机,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为核心,结合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创建稳产高效、生态循环、设施先进、标准规范、特色鲜明的稻虾综合种养“百亩示范点、千亩示范片、万亩示范区”,构建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新格局。

4、坚持“四化”,绿色发展

要坚持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扎实推进稻虾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发挥稻虾综合种养物质循环、互惠互利的优势,加强水质生物调控,重视种养殖尾水净化处理,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严禁违禁药物使用,保障稻虾产品质量安全,确保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可持续发展。

5、完善提高,创新机制

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各地在推进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及时归纳分析成熟的种养模式和技术,进一步创新土地流转合作机制、产业化发展机制、技术研发创新机制、社会化综合服务机制、品牌打造和共享机制、发展政策扶持机制、发展资金投入机制等各项机制,为产业快速发展创条件、添动力。

(二)主要举措与对策

1、在发展理念上,生产与生态并举。要在产业发展推进中始终秉持绿色、生态理念,既重视产出和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安全,重视生态和社会效益。

2、在发展策略上,规模扩张与提质升级并举。在抓住发展机遇,快速扩大规模的同时,要抓产业提质升级、做大做强,重点扶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龙头”基地发展。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规划引领,坚持标准,合理布局,点面结合,避免一哄而上、遍地开花、盲目发展、无序扩张。

3、在发展推动上,政府与市场并举。我市稻虾综合种养的发展成功于市场带动和政府推动。在当今小龙虾消费火爆,市场供不应求形势下,要进一步利用好我市现有龙虾节平台和龙虾特色餐饮品牌,运用电商等新型营销手段,打造优质“虾田米”、“稻田虾”营销新平台,用好市场、培植需求,带动发展。各级政府部门要一如既往地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优化、涉农资金统筹、土地水面流转、基础设施建设、优质产品推介等服务工作,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力推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快速发展。

4、在技术提升上,熟化与创新并举。要整合水稻、水产、水利、物联网等相关行业产学研推人才资源,組建我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技术联盟。加强稻虾综合种养生态机理、技术模式等优化创新研究,总结现有成功经验,分析问题存在原因,突破技术瓶颈,熟化、集成和创新稻虾种养模式与技术规范。要重点加强稻虾品种优选、苗种繁育、茬口衔接、水肥运筹、绿色防控、种养管理等各环节的技术融合与创新,强化水质处理、在线检测、物联网等新技术、新设备在稻虾综合种养领域的应用,提高稻虾综合种养的工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5.在种养结合上,水稻与龙虾并举。要坚持稳粮促渔两手抓,坚持水稻龙虾共生共作双丰收,在保障粮食安全、水稻稳产基础上,谋求龙虾增产,提升综合效益。要进一步宣传稻虾共生互惠互利的优势和作用,在生产上杜绝“重虾轻稻”和只养虾不种稻的“非粮化”做法。

6.在苗种繁育上,自繁与专育并举。小龙虾苗种繁育与自繁密度控制是当前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目前稻虾综合种养的小龙虾苗种以在田自繁为主,虽能基本满足生产所需,但普遍存在虾苗密度不易把控、近亲繁殖造成性状退化等问题。无论从养殖技术角度还是从产业发展角度,在产业集中区及早建设小龙虾规模化、专业化繁苗企业(基地)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7.在产业融合上,加工与休闲并举。挖掘产业增效潜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整合稻虾综合种养生产资料供应、经营管理、产品加工、品牌营销等全产业链,通过产前、产中、产后有效链接和延伸,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多元共赢的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化机制。在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基础上,拓展二、三产业,振兴小龙虾加工业,开发休闲农业、稻渔文化和乡村旅游,推进种养、加工、流通、休闲衔接融合,实现一业发展,多业兴旺,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8.在主体培育上,企业与农户并举

目前我市从事稻虾综合种养的除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外,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户也是一支重要队伍。稻虾种养生产管理上一家一户有优势,责任心强、决策灵活、应对及时。因此在培育稻渔综合种养经营主体上既要抓成规模上水平的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也要抓千家万户。在政策、资金和培训等方面,既要引进扶持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又要引导扶持有发展积极性的广大农户。要积极打造以市场为导向、品牌为共享、利益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为主体、一般农户为基础,一二三产融合、产加销紧密联系的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化联合体,同心协力,共谋发展。要重视培养掌握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市场营销等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建立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稻虾综合种养生力军。

9.在品牌打造上,既有平台和新兴传媒并举

要进一步加大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和产品特点优势的社会宣传力度,在利用好既有龙虾节节庆平台和龙虾特色餐饮品牌的基础上,创新发挥新兴媒体作用。要建立共创共享品牌机制,改变“各打各鼓、各敲各锣”局面,全市“一盘棋”,引入专业化公司策划、打造稻虾综合种养的优质米虾新品牌。要发挥物联网作用,以网购和实体店“线上线下”共同发力,促进优质 “虾田米”、“稻田虾”的品牌宣传和产品营销。通过品牌打造和营销创新,带动全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持续向好发展。(淮安市老科协农业分会)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