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关于打造南北分界线“国字号”的建议

  彰显“标志球” 唱响包容歌

  ------关于打造“南北分界线”国字号品牌的建议

  郝宇铭

  新时期淮安精神“包容天下,崛起江淮“,鼓舞士气,影响深远。 “包容天下”含有包容万物、融会贯通之意,概括了淮安人的胸襟气度,彰显了淮安人的胆识志向,表达了淮安人生存发展的智慧和能力;“崛起江淮”含有突破现状、后发赶超之意,概括了淮安人对发展现状的认知,彰显了淮安人的价值取向,表达了淮安人奋发进取的向上精神。我们500万淮安市人民都在千方百计要积极发扬淮安精神,加快建设新淮安。我以为目前要在淮安市现有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标志园”的老淮河中间半红半蓝的大标志球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好淮安市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纪念碑和博物馆,彰显“标志球”,唱响包容歌。

  2006年,淮安市政府发动市民献计,我写出了《淮安市应建设中国南北分界线纪念碑和博物馆》的建议文章寄送市委,丁解民书记欣然批示同意。新华社新闻登上报纸,外省有人反对淮安建碑,网上大肆攻击淮安市和我郝宇铭个人,恶语相加。新闻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国家测绘局要求按程序申报,核查,2009年批准,2010年建成。2011年,《淮安日报》“社会纵横”版曾刊出文章《将“国字号”品牌叫响》,就是希望做好“标志球”这篇大文章。

  但是,“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标志园”规模不大,有损淮安市形象,本人在淮安市政协、人大多年两会期间,多次陈述理由,建议应该继续建成南北分界线“纪念碑”和“博物馆”。

  愚以为,淮安市建成南北分界线“纪念碑”和“博物馆”是淮安市的包容文化的一大特色,他无我有,得天独厚,应该做足文章,唱足大戏。媒体介绍,淮安市旅游代表团多次到外地举办“旅游推介会”,兄弟城市问及淮安有何特色?小姐回答:周恩来纪念馆,吴承恩纪念馆等等,还有什么呢?答曰,还有,特色?别处没有的,啊,还有中国南北分界线,人家问:什么叫南北分界线?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搞?有什么内涵?有什么看点?小姐茫然,无以对,多可惜啊!报界透露,海内外的淮安人,听说故乡的“南北分界线”轰动全国,为之振奋,一定有什么“了不起”,有的特地赶回来,一看,大失所望,这大圆球是个什么东西,都以为太简单了。

  我认为,淮安市应该全力以赴地唱响这“国字号”品牌的大戏,打足这张王牌。听说水博物馆,食博物馆,湖博物馆、运河博物馆等等都要搞,当然可以搞,处处皆有,都争着嚼这块馍,能嚼出多少新味吗?谈何容易。何必追随大流,去逐末舍本呢?淮安市政府应该尽快去完善这项独辟蹊径,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杰作——“纪念碑”,“博物馆”。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提出“南北分界线”建议信之始末

  退休20年来,从经常读报到提笔撰文写稿到向政府建言献策也绝非偶然,更是缘之所至。2006年,淮安市政府发动的“建设新淮安,我来献计策”活动中,回忆起老淮安南杨庙一线开挖苏北灌溉总渠的浩浩荡荡的场面,我亲目所睹,印象深刻。联系到地理课上,学习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每天天气报告气象图表上表示我国年平均0度等温线和年平均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暗合在秦岭——淮河直至下游这一条线上,大体就在洪泽湖向东灌溉总渠这一条线上,常常想到淮安就在这一条线上,应该在淮安城南苏北灌溉总渠北大堤边建一座高大雄伟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纪念碑,再在附近建一座气宇轩昂的博物馆,以一抒积在胸中的多年宿愿,于是写出了《淮安市应建设中国南北分界线纪念碑和博物馆》(请见附件原文手写稿)的建议文章寄送市政府,谁知道丁解民书记欣然批示:“请友超同志研究,可以先把纪念碑建起来。丁解民10.25”(2006)。市规划局几次请我参加专家论证会,咨询会和请中央测绘局批准的申请起草报告筹备会。接着,淮海晚报社主任王卫华同志对这文章一见钟情,记者沈国良、金鑫同志迅速组稿,12月30日见报,(请见附件)想不到在全国立即引起强烈反响。2007年1月4日新华社认可赞成,发布新闻:“江苏淮安将建设······”,1月5日,国内外200多家媒体认可赞成,发布新闻。后来,《淮海晚报》报社连续两个月跟踪报道这一消息的相关新闻,报社也因这一组新闻报道获得国家级赵超构新闻奖和省级新闻大奖。

  不久,网上出现异议,外省有人大肆反对淮安市建设南北分界线纪念碑,直接点我的名,沸沸扬扬。通过合法渠道,层层申请报告,国家测绘局调查论证,于2009年8月发文批准(市政府提供复印件给我珍藏,请见附件)。后从经费考虑,研究决定建设在古淮河(即人们常说的废黄河)上,研究决定利用古淮河上废旧桥墩做基础,可节省几百万元,象征中国南北分界线标志的标志园的大标志球(请见附件)终于落成面世。淮安市规划局宣传科长徐渭清同志曾对我说,马上请您参加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标志园的揭幕仪式,后因市政府忙碌,未举行仪式。2010年5月1日,在报纸上介绍了南北分界线标志园建成对外开放的新闻。

  “炒热”话题的“提议者”何罪之有

  2007年初,网上出现异议,有人大肆反对淮安市说什么,提这个建议是“烧得慌”,是“拍政府马屁”,是“想靠工程得利”,是“混蛋”等等。我当时一心只想到为淮安争气、为淮安增光。老朽亦撰文(请见附件《建碑本无可非议 发展应异彩纷呈》)解释说明,抨击异论。老朋友劝告说,算了吧,好像在网上没有别的人参加辩论嘛!老朋友怪我是在网上炒热争论的首倡者,我心底无私,不怕任何谩骂,污蔑,攻击,请见网上“郝宇铭”词条中有10多页有关资料。后来发现网名为“小小看客”的网友和网名为“21828075”的等几位淮安市网友支持我的建议,还发现外地网友出于公平公正打抱不平的给我的舆论支持(请见附件中正义者文章《反对新网络暴力》),指出我名字,如“淮安老者郝宇铭”“提议者建设者何罪之有”,我非常激动。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这些在我成为众矢之的,遭到万炮齐轰,万劫不复的情况下,给我支持的“知心者”,那时那地,我简直找不到什么词语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说到此,内心颇多感慨。世界之大,纷事之烦,奇人之特,真无可限量,无奇不有。不研究,不知道,我是2006年抒发积年宿愿,提出了南北分界线(简称,下同)的建议,当时尚无电脑,手写纸质原稿,4000多字,毫无参考资料,只有多年腹稿,一支笔,几张纸,搜肠刮肚,写个把月,誊写几遍才成功(请看附件中的建议原文)。混混沌沌,殊不知,就在淮安,近在咫尺,后来才知道,前两年就有人提出建南北分界线,我孤陋寡闻,没听说过。淮安市建纪念碑一文见报后才知道这些。后来还知道安徽蚌埠在2006年就建成名曰“火凤凰”的南北分界线标志建筑,没有大张旗鼓。更不知在四川秦岭一座山顶上早就有人建立一座“<”“大于”式样的尖角式的相连的两座墙,斜向北方的墙上写着“黄河水源”,斜向南方的则写上“长江水源”,这大概就是暗含着的南北分界碑吧,更没有人去宣传。我在2012年,到江苏泗阳参加全国诗词会议,去参观泗阳名人张相文故居“南园”,经解说员介绍,才偶然发现当代学者、地理学家张相文早在民国初年,就提出了“秦岭——淮河一线为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这一伟大理论,世人知之不多,默默无闻。我非常激动,世上就有这么多巧事,世上竟有这么多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在同时关注着这南北分界线,都是心有灵犀,不约而同,不谋而合啊!世界,太奇妙啦!接着认真探讨,感谢《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编单之蔷先生带领课题组,深入研究“谁最先提出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至目前,最后肯定了这个“第一人”就是张相文。张相文先生1908年出版的《新撰地文本》书中第185页中写道:“北带: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动物······植物······”,当时的“北岭”就是今天所指的“秦岭”,这个“南界”,当然指的是我国北部的南界边缘,也就是中国南北分界线。上面所说的,我以前全然不知,纯属巧合吧。当然,我不敢妄称是我先提出的,不是“炒热”这话题,我也无从懂得这么多。还是如老朋友所说,他们说我是在网上,在全国“炒热”南北分界线这一“话题”的首倡者,说笑话,那还得感谢网上那么多起劲反对我的网友们呢,鼓不打不响,话不辩不明,否则,南北分界线不会在全国达到如此之“炒热”。我曾经写过文章《“发现”与“发明”》刊登在《清河之窗》上,文章提到在尼克松们的眼里,“发现者”对社会的贡献无异于“发明者”,尽管我们都不知道彼此,如今,至今天,这“首先提出者”自然当属于张相文先生。我当然无奢求,唯愿在促进科技发展方面,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开拓创新上做个马前卒吧!

  继续建议完善南北分界线之“碑、馆”工程

  此后,本人又每年上书市委市政府,认为,单单标志球还不够,这只是权宜之计,对此盛举,深感不足而可惜。建议应迅速继续建成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纪念碑”和“博物馆”(纪念碑可以像台湾的“北回归线纪念碑”,拉丁美洲基多的“赤道纪念碑”那样),这对进一步提高淮安市的知名度,对充实我国社科界的研究理论,对加强世界文史科研都是有一定意义的。2009年,淮安市宣传部社会科学联合会在科研成果年会上授予本人“优秀奖”。因为工作中某些误差,市政府在“市民活动月 我来献计策”总结颁奖大会上遗漏了给我的奖励,淮安市政府给我回信(请见附件),表示道歉,感谢。网上也有淮安市政府给“郝宇铭”的《答复》(请见附件),表示感谢,对此,我能理解,我能知足。

  此后,我成为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又被聘为淮安市政协文史委特聘文史委员,还被聘为清河区区志办公室编辑,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金秋岁月中老年俱乐部宣传部部长等,79岁,又被批准为中共正式党员,真是很幸福啦!多年来,淮安市前市委书记丁解民同志作了批示的和见之晚报的10多份优秀建议,多被市委采纳,实施,如街头竖起“读报栏”,清江浦楼东面建成“越秀大桥”,淮安区建成“古城墙遗址公园”、“路灯管理”、“节约用水”等等都给我以莫大安慰。2011年2月27日,《淮安日报》“社会纵横”版“社区人物志”专栏刊出记者叶列的文章,题为《“金点子专业户”郝宇铭》,这又给我以莫大鼓舞。

  彰显“标志球”,尽快建成“纪念碑”和“博物馆”,以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淮安的包容文化吧!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