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金北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金北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金湖县金北镇中心小学老科协 郭正华

  金湖县金北镇位于县城北面,面积60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农业小镇,总人口3.2万,常年在外务工劳动力达1.8万。留守儿童亦呈现连年增长的趋势。2012年全镇留守儿童人数为118人;2013年为132人;2014年为144人;2015年为120人;2016年为122人,约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的52%。留守儿童正处在人格完善的关键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甚至将来的发展等。在留守儿童所有问题中,教育问题是重中之重,从教育方面可以折射出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情感现状,为此笔者就这个问题开展了系列的调研。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

  1、学习成绩较差。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家的留守儿童48人其中39人成绩较差;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如果留守儿童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很低。

  2、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不好仅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心理问题。从个性特征上看,留守儿童常常会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的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

  3、性格明显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4、道德发展出现危机。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外出打工的父母亲对留在家乡的子女要求过低,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再加上多数农民工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有的中小学对于留守儿童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使得这些孩子缺乏教育和约束,他(她)们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这些留守儿童道德准则下降,常常干出一些有悖于基本道德规范的事情来。如有的打群架、偷盗等等。

  5、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极大地妨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失的家庭教育

  为了生活,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得不拼命寻找工作,扔下自己年幼的孩子,家庭教育就成为一片空白。负责监管孩子的爷爷奶奶,根本无法对被监管人——孙子、孙女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留守儿童也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家庭教育缺失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健康。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关怀,没有倾述和求助的对象,容易引发多种心理疾病。他们与外界接触甚少,表现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长期如此,孩子的情感交流、人际关系、人格发展必然会出现障碍。

  2、不足的学校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在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留守儿童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教师在正常教学情况下对他们又缺乏格外的关注,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于是他们逃学,旷课。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往往长辈或代管者监管不力或管理失控,因此这些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学校难以和家长及时交流沟通,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3、匮乏的社会教育

  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各界也采取了很多的应对措施,政府虽然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担任留守儿童的爱心爸爸或爱心妈妈,也将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放到了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上,但留守儿童的规模过于庞大,而且时间漫长,而所谓爱心爸爸、爱心妈妈制的实践仅仅流于形式,并不能取得长期意义上的实效。

  留守儿童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而且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由于这一队伍的不断扩大,问题将会愈加突出。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只有从政策上、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注重家庭教育

  对于父母而言,应从长计量,外出务工赚钱固然非常重要,孩子的教育也不能忽视。如果孩子出了问题,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权衡利弊之后,父母要慎作选择。其次,定期进行“温馨对话”。即便是外出打工,也要经常同孩子联系,再忙再累也不能成为借口,建议每周以电话、书信和互联网同孩子联系,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假期,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予以亲情渗透、培养。再次,监护人要尽可能担起监护职责,努力提升监管艺术,多在心理上与留守儿童关怀。

  2、做好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结合我校教育的实践,个人认为在留守儿童教育上应重点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及联系制度

  学校每学期要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深入细致调查,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明确落实监护人,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做到一人一册。并建立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及班主任与外出务工家长的联系制度,实现学校、家庭教育互动。学校拟定致家长一封信,要求外出务工家长做到“四个一”,即每周给孩子打一个亲情电话;每月给孩子写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探亲一次。班主任要做到“三个一”,即每月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一次家校联系,建立家校联系卡或家访记录;每月和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一次通话,每学期期末给留守儿童的家长写一份家庭教育建议。通过联系,了解家长对孩子对学校的要求,反映学生在校在家的情况,知道自己的子女(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及时解决儿童和上辈的隔代问题,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做学生的贴心人。平时多观察、多关心、多引导,做学生的知心人。知道学生现在需要什么,老师要帮助他解决什么。

  (2)、开展“结对子”帮扶

  一是结合“培优转差工作”,将留守儿童作为主要培养对象。要求班主任负责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定期督促留守儿童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与联系。同时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对一些突发情况,班主任要负责到底,直到孩子的监护人或父母亲到场为止。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加强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教育,负责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工作。班主任和课任老师根据班级实际和留守儿童的学习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通过“三知道”和“结对子”,教师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孩子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二是安排优秀学生以及邻居与其“结对子”,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儿童的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三是要积极动员、鼓励爱心人士与特困留守儿童 “结对子”,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为留守儿童营建“爱心之家”。

  (3)、加强对监护人和儿童的心理健康培训

  一方面学校借助家长学校这一载体,加强培训对家长和监护人的培训。通过研究分析外出务工这一特殊现象对教育的影响,积极探索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的有效途径,探索建立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管理、生活管理、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家庭教育的工作模式和方法体系。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提高社会和家长对留守儿童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他们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得以健康成长。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压力大的问题,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班主任和孩子们的接触最为密切,因此他们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

  (4)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别为留守儿童创造宽松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空间,改正不良习惯和行为。如借助每学年的“六一节”、“元旦借”、“校园文化艺术节”、“ ‘校园书屋杯’读书、朗诵、演讲等活动”等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营造健康氛围。

  3、增强社会教育力量

  当地政府、妇联、村委会应与学校加强协调,通过板报、专栏、标语、发放材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共同营造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现在各地都在积极筹建“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等机构,一大批退休干部、教师、社会热心人事都积极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中来,社会教育功能正逐渐增强。

  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社会问题,研究和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迈向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课题研究工作意义重大,我们相信有全社会的关注和广泛参与,一定能使打工族后代的教育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