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保护生命之源——水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水孕育了万物,没有水地球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将不复存在。

一、什么是水

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而成的,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通常呈无色、无臭、无味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摄氏零度时凝结成冰(固体),随着温度升高产生水蒸气(气体),在摄氏一百度时沸腾,在摄氏四度时密度最大,比重为1(什么是标准大气压,标准大气压是压强的一种常用单位,即在纬度45°的海平面上,当温度为0℃时的大气压,等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的压强)。

二、地球上有多少水

地球71%面积为海洋,加上江、河、湖泊地球约3/4的面积为水覆盖,经科学家测算,地球大约拥有15亿立方千米的水,其中包括海洋水,江河湖泊水、地下水、冰川水,以及大气中的水蒸气等,如果把这么多水铺在地球表面(海平面上),可达2700米厚,可以说地球也是一个水球。

三、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是个勤快的“旅行家”,它不断地在海洋、陆地、大气中“旅行”。海洋表面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不断蒸发形成水气,水气上升到空中与到冷空气,一部分凝结成水滴,落回到广阔的海洋,一部分降落到陆地,顺着地面流动,成为地表径流,汇入江湖,又流入海洋,还有一部分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有的也从地下流归海洋,这样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水从海洋蒸发成水气,随风飘到大陆,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在地表流入海洋,另一部分渗入地下,在地下流入海洋,这种自然界水的循环称为大循环,如果海面蒸发的水在海洋上空凝结,回落到海面,或陆上河水、湖水蒸发、植物水份蒸腾成为水气,到空中后成云致雨,落到陆地表面,这种自然界水循环称为小循环。

四、水资源危机

   水资源危机已成为世界性重大环境问题,地球水资源总量很大(15亿立方千米),这些水资源分别以液态、固态、气态的形式分布在地球表面和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但是这些水资源中有97.5%是海水,而每升水中含氯量小于1克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就这个2.5%中很大部分是集中在两极的冰川和深层的地下。由于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到目前为止,海水淡化,冰雪固态淡水和深层地下水的利用都非常有限,可供人类方便利用的淡水储量约占总水量的0.3%。仅有的这点淡水资源还因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还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实际上人类目前可直接利用的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从1988年开始对水资源问题多次发出警告,指出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国际河流和其他水源地的使用权可能成为两国战争的导火索。联合国有关人员指出:全球已有1/4以上人口面临着一场以得到足够的饮用水、灌溉用水和工业用水而展开争斗,这场为水资源而展开的争斗不仅发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甚至村庄与村庄之间。根据当今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约20多亿人口已面临着淡水危机,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2/3的人口面临严重缺水局面。

五、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我国的淡水资源虽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却非常低(因我国是个960万平方公里疆域,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只有美国的1/5,俄罗斯的1/7,加拿大的1/48,居世界第88位,是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水资源主要消耗于农业,特别是农田灌溉,水资源短缺比较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西北地区尤为严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个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座,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旱灾是对农业产量影响最大的灾害。

为保护水资源,国家颁发了《环境保护法》,对各级领导干部执行环境污染问责制,对全国河流实行“河长制”,限采地下水(核发许可证)等措施。近几十年来因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对环保意识缺乏前瞻性,致使江河水体的污染非常普通,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围湖养殖、网箱养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采取地下水,使城市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为水体的污染加重,使我国原本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更是雪上加霜。如北京市地下蓄水层,从上世纪60年代的海平面5米,下降到目前海平面下50米。邯郸市仅20年地下水位就下降了33米,华北地区“漏斗”范围就已超过数万平方公里。地下水从何而来?大部分是大气降水经地表疏松物质或岩石裂缝,转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还有一部地下水是由于岩浆在地壳中上升时,随着温度和压力降低,分离出来的氢气和氧气直接结合成温度较高的地下热水,另外高山冰雪融化渗入地下也成为地下水。蕴藏在地下的水体是人类宝贵的水源,一旦受到污染,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洁净状态,保护地下水就是保护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

现在我们要具有一个新的生态经济观念,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是我们老科协科普宣传团的职责,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为保护人类生命之源,共同献一份热,发一份光。(金湖县塔集镇老科协  杨登山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